跳到主要内容

woocs,基于 doocs/md 的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桌面应用

· 阅读需 4 分钟
SleepyZone
前端开发 / 开源爱好者

前两天推荐了一款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:doocs/md,并在文章末尾预告:正在基于该项目开发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桌面应用。今天他来了 - woocs,基于 doocs/md 的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桌面应用,正式发布了!

项目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sleepy-zone/woocs。

官网地址:https://sleepy-zone.github.io/woocs-home/

woocs home page

(上面截图是我用 vibe coding 的方式快速上线的官网 😁)

关于 woocs

初次使用 doocs/md 十分惊艳,但作为编辑器,我还是更喜欢使用桌面应用,喜欢将编辑的文本存储在个人目录而不是浏览器的 localStorage 中,这样我即可以将文章存在本地,由于我使用的是 Mac,我还可以将文稿目录设置为 iCloud 同步,在我的其他设备上继续查看和编辑。

很快我基于 electron-vite 就将 doocs/md 封装成为了一个桌面应用,这得益于两者都是 vite 的构建,两者源码、构建配置出奇的契合,关于技术细节不在这里赘述。

woocs 项目主要在保留 doocs/md 原功能的前提下,对其进行了桌面化适配:

  • 本地内容管理,从 localStorage 移动至 ${用户文档目录}/woocs
  • 将新建、设置、导入导出、关于等操作移动至菜单栏,并对常用操作增加快捷键
  • 将原菜单栏和设置的重复项合并至设置面板内
  • 新增工具栏,将格式、上传、表格、内容管理、新建等移动至工具栏

写在后面

本来 woocs 只是作为自己用的一个工具在开发,前两天晚上转了一位博主推荐 doocs/md 的推,并预告了一下自己正在开发基于 doocs/md 的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桌面应用,没想到得到巨大的关注。截止目前已经有 2.4w 的曝光,并带来了 40+ 的关注,甚至有手快的小伙伴已经自己打包使用并提交了 pr,这种自己顺手做的事情能帮助很多人的感觉真的很不错。

再次感谢 doocs/md、electron-vite 等优秀的开源项目,因为开源才有了 woocs。最后希望大家用的开心写的开心,如果你也喜欢 woocs,请给个 star 吧😊。


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:前端生存指南,一起聊聊前端、AI 和生活。

聊聊 vibe coding

· 阅读需 5 分钟
SleepyZone
前端开发 / 开源爱好者

vibe coding,中文翻译为氛围编程,初次听这个词一头雾水。这个词由Andrej Karpathy ( OpenAI 联合创始人、前特斯拉 AI 负责人)最早提出:

我最近创造了一种新的编码方式,叫做“氛围编码”。在这种编码中,我完全沉浸在氛围中,接受代码指数级别的变化,甚至忘记代码本身的存在。这是因为大型语言模型(比如结合了 Cursor Composer 和 Sonnet 的工具)越来越强大。此外,我几乎不需要碰键盘,只要通过 SuperWhisper 和 Composer 进行对话。我问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,比如“将侧边栏的内边距减少一半”,因为我懒得找相关的代码。我总是选择“接受全部”,也不再查看差异了。当出现错误信息时,我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这些信息,通常这样就能解决问题。代码的发展超出了我平常的理解,假如想彻底理解它,我得花比较长的时间认真阅读。有时候,LLM(大型语言模型)无法修复某个错误,我就通过变更一些随机的内容或请求其他修改来绕过问题。虽然这样做对随便的周末项目来说还不错,但也非常有趣。我正在构建一个项目或网页应用,但这已经不算真正的编码了——我只是看看、说说、运行和复制粘贴,最后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。

也可以这么说,vibe coding 是一种完全依赖 AI 的一种编程方式,这种编程方式下人本身只是用语言输出需求,而 AI 生成实际代码。和之前完全由人编写代码截然不同。因为完全由 AI 生成代码,这就导致代码数量和代码质量其实并不可控。当 AI 生成的代码越来越多时,就会越来越不可控,人已经完全无法理解代码,只能通过观察运行结果不段的让 AI 去修改来达到最终的效果。由此在编码过程中,人只是享受这种编码的氛围而不是在实际的编码。所以叫做氛围编程。

(这样讲,产品经理是不是早就走在氛围编程的前列了😂)


vibe coding 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,信奉 AI 编程的人终于找到了归宿,而对 AI 编程不那么执着的人也终于找到一个适合嘲讽的词汇。现在这个阶段,我们既能看到 AI 编程带来的便利:

  • 类似 Cursor 这样优秀的工具层出不穷,一直 Tab 和 Apply 就能获得不错的代码反馈;
  • 编码门槛进一步降低,总能听到没有编程经验的人的产品获得巨大成功;
  • AI 模型质量的不段提高,比如 Claude 3.7,创新变的简单,模型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也能看到 AI 编程带来的隐患:

  • 由于现阶段 AI 能力的不可控,可能更适合一次性的产品,多次迭代可能就意味着引入未知的 bug;
  • 对于真实且特定的线上业务,AI 的或许并不能很好的给出解决方案;
  • 越来越少的人关注代码质量、交付质量,软件工程开始陨落。

虽然各方对 vibe coding 的讨论各执一词,但现阶段的 AI 编程说到底还是 Copilot 的角色,还是需要一个掌舵人的角色,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,可以享受 AI 编程带来的美妙的 vibe,但切不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。


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:前端生存指南,一起聊聊前端、AI 和生活。

标签:

【开源推荐】高度简洁的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

· 阅读需 3 分钟
SleepyZone
前端开发 / 开源爱好者

只要你会基本的 Markdown 语法,就能做出一篇样式简洁而又美观大方的微信图文。 这就是今天要推荐的 doocs/md,一款高度简洁的微信 Markdown 编辑器。

简介

项目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doocs/md

众所周知,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排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在开始写公众号后,一直在找这样的工具,足够简单又足够好看,直到发现了 doocs/md。

并且项目还贴心的为了用户准备了一篇完整的 markdown 的使用文档,即使你以前没用过 markdown 也能快速上手使用。

项目特性

  • 支持 Markdown 所有基础语法、数学公式
  • 提供对 Mermaid 图表的渲染和 GFM 警告块的支持
  • 丰富的代码块高亮主题,提升代码可读性
  • 允许自定义主题色和 CSS 样式,灵活定制展示效果
  • 提供多图上传功能,并可自定义配置图床
  • 便捷的文件导入、导出功能,提升工作效率
  • 内置本地内容管理功能,支持草稿自动保存

除这些项目主页的也行外,其实该项目还专门公众号做了一些适配:比如抽取链接转脚注,解决公众号无法展示链接的问题,比如展示阅读时间等等。

写在后面

总之,很推荐写公众号的同学去使用。

另外,后面我准备基于 doocs/md 做一点工作,将其转换为本地客户端,不仅仅是一款微信编辑器,更是一款简单的本地知识库管理工具。

目前正在开发中:https://github.com/sleepy-zone/woocs,欢迎关注。本文已经用 woocs 编写了!


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:前端生存指南,一起聊聊前端、AI 和生活。

迟来的 2024 总结

· 阅读需 4 分钟
SleepyZone
前端开发 / 开源爱好者

春节过完已经开工才开始动笔写 2024 年总结,但好饭不怕晚。

生活:快乐与焦灼

2024年生活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宝宝,去年这个时候宝宝出生,现在刚好一周岁。这一年,慢慢学着去怎么做一个爸爸,从宝宝刚出生时开始学着喂奶换尿布哄睡,再到大一些喂饭陪玩读绘本,虽然带宝宝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但每次看到宝宝朝你傻笑😂时,看到宝宝对着你一声软软的爸爸时,那种幸福感是无法描述的。

拖了带娃的福,生活竟然逐渐规律起来了,一直困扰自己的胃病暂时也控制住了,体检时什么脂肪肝胆囊息肉都也不见了。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胡吃海塞了,酒咖啡什么的也早已经戒了🥲。

之前因为疫情、生娃各种事情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,今年春节回了一趟老家,虽然这么多年在外面,只有在家会有那种特别舒适和放松的感觉🥹。

工作:老样子

可能这个经济形势下,老样子就是最好的消息了。近两年前端团队的策略也是直接变为以业务为主,我的主要工作也是堆各种业务。前两天知乎回答过一个问题,可能特别适合写在这里:

这两年很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“务实”,就是回归业务,而且是 C 端业务,中后台业务几乎没有,都回归中台了,绩效的制定也从搭平台建系统变为完成业务需求。这种务实有好有坏,本来公司聚焦业务少搞点形而上挺好,但低能产品及产品领导实在太多,导致前端完全沦为需求机器,压缩时间举报领导变成常态。前段时间我还在公众号上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d_jwgJkbryEVJKQy9ZorQ 发了篇牢骚。

当然也有对新事物的探索,比如AI,但“务实”导致不敢投太多力量,团队不大,业务压力大,如果需求没人做那不又是投诉。所以只能慢慢尝试,一边看业界或者其他团队的动向,一边看更高领导的意思,再看后面怎么走。

其他:毫无进展

带娃和上班,感觉两件事情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(还是自己太懒😭),年初折腾的开源项目和个人项目都没有再继续下去。偶尔推上看看大佬们开源项目独立开发项目,不禁陷入了沉思,他们是不是没工作的(开玩笑)。2025年还是要多拿出一些时间做做自己的事情,让 Github 的小绿格子亮起来!

Ant Design Meetup 之行

· 阅读需 3 分钟
SleepyZone
前端开发 / 开源爱好者

在阿里这么久,我还是第一次去蚂蚁园区,没想到我这张脸还是可以在蚂蚁园区自由穿梭。😆

闲话少说,简单聊一下各位大佬的分享。

第一个分享是偏右的开场,分享了 Ant Design 发展简史。属实是没想到 Ant Design 竟然是这么有历史的项目了,2015年开源,那会我才刚毕业,甚至连 React 是啥都不知道(暴露年龄了😂)。另外偏右首次公开聊了一下当年影响极大的圣诞节彩蛋事件,虽然是 2018 年的事情,但依然感觉就在眼前。

第二个分享是唯一一个设计师的分享,分享了人机界面的进化史。

第三个分享来自 NG ZORRO(即 Ant Design of Angular) 的核心贡献者,简单聊了一下该库的发展历史以及在维护该开源项目时的一些思考。

第四个分享关于 Ant Design Pro,讲述在 AI 时代下,基于 AntD 和 ProComponents 孵化的更为高阶的组件:ProChat、ProFlow 以及 ProEditor。

第五个分享,是我感觉干货最多的一个分享,关于组件库样式方案。其实我对样式研究不多,在这个分享下获取了很多关于样式方案的知识。

第六个分享,是 Ant Design Web3,不过我对 Web3 不太了解,只记得有个老哥讲的很逗。

最后是几个开源爱好者的一个圆桌会议,讲述了自己的开源故事和感受。听完后我又一个想法,突然想提个 pr 😆